一键分享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联合评估

2016-08-04 09:39:13 来源:财务会计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国民生活水平,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做得好、程度深、质量高,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国民生活水平,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做得好、程度深、质量高,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绿色”与“金融”相结合。

  2010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家出台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对绿色金融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11年起,我国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有1900多家排放企业和单位被纳入7个试点碳交易平台。2012年,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2014年1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2015年1月,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能效信贷指引》(银监发【2015】2号),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能效产品和服务创新。2015年4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金融学会宣布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45条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3月两会通过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不久前在成都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将“绿色金融”写入会议公报。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绿色金融与治霾产业峰会”上所说,“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项战略的具体内容也已经明确”。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建立联合评估机制

  许多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由于资源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利润率降低。而许多节能环保项目由于项目周期长、收益率低,融资困难,项目难以实施。这让金融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企业认识到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急需综合财务和环境因素,进行“联合评估”。

  一些金融机构已开始做绿色信贷等方面的尝试。如兴业银行是我国第一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银行。部分企业,如中国平安已启动低碳行动,从运营、业务和公益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绿色行动,实现低碳运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也已部分考虑了企业的环保情况及是否会受到相关行政处罚等。

  然而,统一的系统性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的缺失影响了联合评估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这不利于绿色项目融资信用风险评估的大规模开展,不利于规避污染事故等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评价和引导。因此,我国需要建立“联合评估”体系。

  引入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联合评估体系是在现有信用评级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等环境因素后的信用评级体系。这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将资源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生态和社会环境影响定量化、货币化,最终纳入财务考核系统。这与环境学中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研究内容几乎一致,最终目的也都是建立沟通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桥梁。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环境经济评价进行研究。2000年国家第一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经济评价。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编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内容。这从法律层面对我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奠定了依据。

  目前衡量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的方法有许多种,其理论基础基本均是消费者效用学说(当个人物品和劳务中获得效益或满足,这种效益或满足就叫做效用)。主要评估方法可分为三类:直接市场评估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间接市场评估法)和陈述偏好分法(意愿调查评估法)。

  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实践基本处于各行业案例试点阶段,目前已进行案例实践的行业主要包括:火电、水电、生物质发电、港口、地铁、公路、铁路、油气管道、水利工程(引水、灌区、堤防等)、农业开发、人工林、采矿、化工、炼铁厂、垃圾处理等。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看,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距大范围推广和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环境影响难以定量。(2)有效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应用受限。(3)对费用和效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分配考虑不足。(4)准确性、客观性相对不足,不易获得普遍接受。

  从评价方法上讲,直接市场评估法和间接市场评估法所使用的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而不是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也就是说不能反映消费者在环境质量变动是所得到或失去的消费者剩余,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意愿调查评估法直接评价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理论上来说,所得结果应该最接近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但是,在有关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方面,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的,被调查者比调查者更清楚自己的意愿。加上意愿调查评估所评估的是调查对象本人宣称的意愿,而非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意愿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因而调查结果存可能产生产生各种偏差。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准备,意愿调查评估法是最可能出现重大偏差的一类方法。

  落地建议及初步设想

  (1)选择一些较为成熟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方法加以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国家环境经济基础信息的统计收集和发布,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3)将评估结果纳入项目国民经济分析机制。对于第三方评级机构,有了对项目和融资企业的联合评估并将其运用到征信系统中,就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估其环境的正、负效应,为财政补贴或处罚、银行贴息等决策提供依据。

  (4)在环境影响难以定量化的现阶段,可以暂对企业建立环境友好度打分机制,根据企业资源消耗、排污、生态和社会环境影响等,建立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设定级别阈值,对企业的环境友好度进行级别鉴定,作为财政补贴或处罚、银行贴息或提高信贷和债券融资成本等决策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