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智汇山西系列活动掠影】 激活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变量” ——第二届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大赛综述

2025-09-16 17:08:38 来源:山西日报
[摘要] 秣马厉兵擂战鼓,扬帆奋楫征新程。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中下旬在福建泉州举办。这几日,省赛遴选出的14项优秀项目正在积极备战,他们将代表山西征战国家级竞赛。其中,4家博士后创业企业首登国赛舞台,实现我省这个赛道上“零”的突破。

  秣马厉兵擂战鼓,扬帆奋楫征新程。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中下旬在福建泉州举办。这几日,省赛遴选出的14项优秀项目正在积极备战,他们将代表山西征战国家级竞赛。其中,4家博士后创业企业首登国赛舞台,实现我省这个赛道上“零”的突破。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展示山西省博士后工作成绩和特色,建设博士后高水平创新交流及展示平台,持续激发博士后创新潜能,按照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统一部署,第二届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大赛成功举办。
  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省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的300余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超过1000名选手同台竞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的众多前沿科研成果惊艳亮相。历经前期严格筛选,92项具有较高创新水平和应用前景的优秀项目晋级决赛。经过激烈角逐与专家严谨评审,21项金银铜奖项目脱颖而出。此次大赛参赛项目数量多、质量高、覆盖领域广,充分展现了我省在站博士后群体的科研实力和创新风采。

靶向产业 服务转型与升级

  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亮相赛场的诸多科研成果精准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助推科研凝聚力向产业变革力跃迁。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侯凯团队依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的“降本提效新型无机复合阻燃剂”项目,获得了本届大赛新材料与石油化工赛道银奖。
  “该项目紧扣山西煤炭行业发展需求,可应用于煤矿井下高分子注浆材料的填料当中,对力学和阻燃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侯凯说,“目前已有多个原材料厂商对该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计划借助学校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填料性能,依托市场反馈升级配方和工艺。”
  不仅着眼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我省青年博士后群体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现代医药领域科研探索。
  博士后创新大赛成果展示区内,一台连接智慧大屏的脉象仪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排队体验“智能中医”问诊。这款医师宝AI大模型由山西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提供技术研发支持,通过舌象、脉象算法采集分析信息,鉴别患者中医证型,再由AI生成适宜的治疗方案。
  同样聚焦医药健康领域的还有太原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李晓春教授团队研发的“芯光一代”生化分析仪。借助高精度、高通量检测能力与成本优势,该分析仪现已成功应用于多类疾病标志物的准确定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并优化疗效。
  博士后科研成果接连落地,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导向更加鲜明。“走出‘象牙塔’,迈向产业化,为我省转型发展发挥切实作用。”参赛选手的一席话道出了博士后创新大赛平台的核心意义。
  第二届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大赛以“晋博晋创 智启未来”为主题,坚持“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务实高效”理念,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难题,设置了两项赛事、七大赛道。
  “两项赛事指创新赛和揭榜领题赛,七大赛道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力求在赛道设置上与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更加契合,参赛项目与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吻合。”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刘大宇介绍,参赛博士后立足科研,靶向产业,在全省转型升级实践中勇做弄潮儿。

搭建桥梁 链接需求与创新

  本届大赛总决赛上,中北大学半导体与物理学院安国文团队的“大规模耐高温飞秒光纤光栅制造技术”项目斩获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赛道铜奖。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该项目自2022年起就与山西科睿思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进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赛期间,安国文带着团队研发的两类耐高温传感器亮相成果展示区。
  “经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传感器工作温度超过800℃,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国文介绍,该传感器可应用于冶金行业、智慧矿山以及新能源电池等领域,且具备国产化快速定制能力,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该项目已经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等提供耐高温传感器2000余只,实现转化金额700万元以上。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研成果转化链接了企业研发需求与博士后创新。
  总决赛入围项目中,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霖团队研发的“半装配式公路UHPC护栏”产品受到了交通行业的广泛关注。
  “针对传统高速公路护栏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耐久性问题,公司携手太原理工大学,通过对材料、结构、工艺等进行优化创新,成功研发出该产品。它创新采用‘工厂预制UHPC外壳+现场固废再生骨料填充’的半装配式工艺,能解决抗盐冻能力差、吊装困难等一系列难题。项目兼具经济与环保双重效益,先后获得各类专利11项。”廖霖说,除去年年底通车的“县县通项目”汾石高速外,该产品还成功应用于祁临高速等项目的改造升级中,显著提升了护栏的安全等级、耐用性以及交通行驶的安全性。
  在“揭榜领题赛”中,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端环境下新型高性能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项目和山西博科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光伏与提水泵站联合调度运行技术”项目分别与山西警察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后(团队)精准对接并签订意向协议。
  刘大宇介绍,聚焦产学研融合和协同创新,博士后创新大赛“企业出题、博士后揭榜”机制日益成熟。本届大赛期间,4名博士后及团队揭榜攻关省内生物、水利等领域企业提出的6项“卡脖子”技术需求,并在现场与企业方成功签约,实现了企业研发需求与博士后创新的实质性对接。

夯基垒台 激发潜能与活力

  作为我省省级重点赛事之一,博士后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已成为博士后的高水平创新交流及展示平台、吸引人才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培养选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渠道。
  “虽未获奖,但是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能参加决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中北大学副教授辛晨光说。
  辛晨光团队致力于光栅多维复合位移精密传感技术研究,目前开发的4台样机覆盖中精度0.1微米到高精度纳米级别的位移测量,可用于光刻机、精密机床、三坐标测量机等各类先进精密加工装备之中。
  “科研成果的转化并非一帆风顺,从实验室小批量试制到大规模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难题重重。”辛晨光说,“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山西省相关部门为博士后提供的资金、环境、平台等各项支持。”
  为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此次大赛专门设置了创新成果转化与金融服务区,多家省内科技金融机构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博士后展开全方位交流对接,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金融与孵化支持。
  本届大赛恰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和博士后制度落地山西30周年。为全面展示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重要成就,以及我省近年来博士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大赛特设“辉煌四十年”和“山西省博士后工作”展示环节,同步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展、揭榜领题、对接交流和项目咨询服务等多项活动。
  近年来,我省将博士后工作作为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针对人才、研发、市场等挑战探索破局之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从科研启动经费、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博士后全方位支持,为科研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围绕高校学位点建设、重点产业链布局,我省已构建起‘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协同发展的博士后人才培育体系。”刘大宇说,目前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1个、工作站54个、创新实践基地64个,“两站一基地”已经覆盖全省主要行业领域及80%以上博士学位点。近三年新增博士后年均增长40%,目前在站博士后规模达1344人。
  激活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变量”,博士后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被充分点燃。首届省赛有155支团队参赛,最终产生14个一二三等奖、27个优秀奖,4项成果现场转化签约。第二届省赛共吸引187个项目、1000余人参赛,21项金银铜奖、25项优胜奖、46名“山西省创新优秀博士后”脱颖而出。

刘云峰 李星葶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