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质量强国: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2025-10-14 09:02: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摘要]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条件。质量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条件。质量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四五”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过硬质量成就品牌

9月16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奖,“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是企业胜出的关键。“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来自海康威视的长期实践探索,在众多行业领域落地发芽。以煤炭为例,长久以来,获取煤炭质量数据要历经采样、制样、化验等繁琐流程,存在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等痛点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海康威视与国家能源集团历经3年联合攻关,研发出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创新性地将近红外与X射线荧光光谱融合,并结合AI算法,实现煤质实时、精准、在线检测。

“质量不只是质量部门的事情,几乎涉及所有岗位,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要考虑质量。”海康威视董事长胡扬忠说。在数智研发方面,海康威视着力构建全流程敏捷智能的数字化研发环境;在数智供应链方面,以数智技术提高产品柔性、高效、敏捷水平,打造“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智造模式;在数智营销方面,搭建营销AI矩阵,助力客户价值升级;在数智服务方面,构建人机协同、数智共驱的服务交付方式,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

从默默无闻勤练质量“内功”的科技型企业,到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海康威视的脱颖而出是用质量塑造品牌的生动缩影。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完成《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5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跃升至93.93%、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86。自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品品质提升成效显著,共创建139个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024年,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达到21.8%。

在守住质量生命线的同时,国货潮牌在世界各地也刮起了“中国风”,一大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不断提升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认同。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标准决定质量,高质量需要高标准引领推动。为守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让校园配餐流程变得公开透明,让后厨从“隐秘角落”变成“阳光操作间”;面对“黑飞”“乱飞”现象频发,《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等系列国家标准在全面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还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住宅项目规范》的出炉,让“好房子”有了标准定义……

如今,标准供给“更快”。“十四五”期间,新发布国家标准1.3万余项,国家标准总数已达4.7万余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机制持续优化,标准制定发布不断提速,国家标准平均研制周期由36个月缩减到16个月。自去年《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一批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具等重要标准发布,让更新换新的生产设备和消费品更智能、更绿色。

标准质量“更优”。重要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的比率超过57%。新产业标准领航和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实施,发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2400余项,让新领域新赛道有了新标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实施,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新修订的粗钢能耗限额标准实施后,可实现年节能1000多万吨标准煤。养老和家政、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实施,发布一批居家养老、社保医保国家标准,以高标准助力高品质生活。

标准效力“更强”。出台安全生产、消费品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500余项。新标准制定、老标准更新和推荐性转强制性工作有序推进,今年上半年,新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148项、新发布106项,同比分别增长131%和58%;新修订的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提升到E0级,达到全球最严要求。

标准合作“更开放”。“十四五”期间,我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采用国际标准6900余项,推动500余项标准实现中外互认。中吉乌、中老、印尼雅万高铁等8个铁路合作项目建设使用中国标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开工建设,中国标准海外影响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邓志勇说,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体系,以更加统一协同高效的标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联动提升质量强链

在黑龙江大庆油田力神泵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桁架加工岛上半部分的移动臂有条不紊地工作,下半部分的控制部件实时显示工作参数。“这套高度自动化设备是我们参与质量强链工作成为链主企业后上马的,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加工相关产品3000件以上,节约成本40%,效率提升25%。”力神泵业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杨斌说。

链主是“质量强链”行动的核心。各级市场监管局通过遴选当地优势产业,帮助产业链企业将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质量联动提升新格局。“近年来,我们找准推进企业、产业、区域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同步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务实举措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落地见效。”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说。

深入开展质量强企。面向200余万家企业开展质量素质提升、质量认证升级等系列帮扶活动,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7%。质量融资增信措施帮助3万家企业获得贷款超过2000亿元,为企业质量改造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十四五”以来,全国27.9万家企业设立了首席质量官。

推进实施质量强链。各地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积极参与,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了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有效提升。

培育建设质量强县(区、镇)。超过1200个城市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将首批580个城市纳入培育库,促进城市加强质量监测和比对提升。在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中,鼓励城市开展特色质量实践,以点带面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建成208项计量基准、7.4万多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万多种国家标准物质,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新增检验检测机构4138家,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874家,质量基础设施先进要素不断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聚集应用,有力支撑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一组组亮眼的成绩,传递着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质量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持续夯实,产品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的氛围日益浓厚。”罗文表示,下一步,将以质量强企更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质量强链更好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以质量强县更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更好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推动经济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