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十四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 三晋粮仓根基牢

2025-11-06 09:46:57 来源:山西日报
[摘要]五年来,我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实践脉络清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保护体系。

科技赋能
单产提升闯新路
有机旱作显特色

  五年来,我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实践脉络清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10月20日,在闻喜县裴社镇大泽村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示范田里,利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金龙介绍说,“我们采用了‘一增四改一防’技术,亩株数从传统的3500株增加到5000株,配合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0%以上,亩产能达到850公斤左右。”2025年,闻喜县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创建项目实施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539.5公斤,增产10.1%。闻喜县这个传统农业县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华丽转身。
  五年来,我省持续推广增产技术,强化项目带动,助力粮食单产提升。制定11种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发布粮油生产主推技术19项、品种63个、标准12项,测土配方施肥5100多万亩次。在20个县开展整县整建制单产提升,创建万亩片38个、千亩方197个、百亩田817个,创建玉米吨粮田50余万亩,带动626万余亩粮食提高单产。支持1234个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在130余万亩耕地上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项目区单产平均增加10%以上……
  全省1.4万余名农技人员常年奔忙在生产一线,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科技使者”,他们的努力让翼城、襄汾等地成功创建“吨半粮”高产攻关田,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水地春玉米亩产达到2608.9斤……
  科技的力量同样绽放在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领域。五年来,我省以国家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耕地质量不断改善,土壤保土增墒能力不断强化。地膜覆盖、探墒沟播等有机旱作技术年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次,建设抗旱节水良种繁育基地20.4万亩,引进选育新品种441个。在山阴县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龙说:“我们现在推广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技术,开沟、施肥、播种、铺地膜和滴灌全在种地时一次完成。一个人管五六十亩谷子不成问题。”

系统施策
防灾减灾筑屏障
绿色发展促增收

  农业防灾减灾,必须未雨绸缪。五年来,我省构建起“天—地—人”一体化的防灾减灾体系,为粮食生产撑起了“保护伞”。
  今年6月中旬,晋城泽州突然遭遇强对流天气。就在冰雹来临前两小时,种粮大户李建国的手机连续收到3条预警信息,及时组织人员对粮食作物进行了防护,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这样的精准预警,得益于我省建立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预警信息可以直达5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小麦抽穗期间,我省部分麦区出现条锈病。“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防控机制,组织相关县市统防统治,很快就遏制了条锈病的蔓延。”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张东霞介绍说。通过推进“虫口夺粮”,山西小麦、玉米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2%,远低于5%的国家标准。
  2024年6月13日,我省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晋中东部、长治大部、晋城大部等多地旱地不能及时播种。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打响了一场“抗旱保丰收”的攻坚战。“那段时间,农技人员天天往地里跑,指导我们抢墒抢种、灌溉保苗。”晋中市榆次区种粮大户郝卫芳回忆道,“我们的谷子最终顺利下播,产量也没有受到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原来一把火烧掉的秸秆,现在变成牛羊的‘营养餐’!”朔州市大农禾公司董事长李涛介绍说,“我们公司收储周边农户的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成为优质饲料。”目前,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1%,已建立起完善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从稳面积到提单产、从强科技到防灾减灾,“十四五”期间,我省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这条路上,有政策的阳光雨露、科技的强大支撑、体系的有力保障,更有千万农民的辛勤耕耘。
  展望未来,山西将继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王秀娟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