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舌尖到心间 感受河东魅力 ——运城市提升地标美食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
每天,游客的河东之行从东湖农贸市场的烟火气中开启,摩肩接踵的小巷里,羊汤、麻花、葱花饼等特色美食摊位前人们边吃边打卡。正午时分,老字号餐馆里中条山牛肉、黄河大鲤鱼等各色菜品的香气弥漫街头。河东与黄河夜市的晚风中,涑水河火锅、特色烧烤的滋味在唇齿间绽放,游客们围坐分享着运城的厚重历史。一道道“舌尖盛宴”,放慢了游人的脚步,更提升了消费体验。
如何厘清文旅“流量”与文商“留量”的辩证关系?今年以来,围绕构建“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这一战略目标,运城市积极探索创新消费场景,精心提升打造“四菜一汤一饼”地标美食,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沉淀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讲述美食故事 讲好河东文化
揉面、擀薄、裹油盐,先烙后烤,金黄的饼子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漫步运城街头,总会与半圆饼、油酥饼等样式各异的舜帝烧饼不期而遇。舜帝烧饼是当地美味,更是运城人借饮食对河东历史文化的独特纪念。
在运城,像舜帝烧饼这样有“文化”的滋味远不止一种。无论是老字号餐馆还是街边小店,招牌菜里总少不了几道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肥美鲜嫩的黄河大鲤鱼、嚼劲十足的中条山牛肉、肉质紧实的峨嵋岭土鸡,这些用本地食材经传统技法烹制的佳肴,搭配上涑水河火锅、关公羊汤、舜帝烧饼,共同组成的“四菜一汤一饼”成为河东味道最鲜美的注脚。
运城历史悠久,深厚的农耕文明与传统的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河东餐饮文化。今年以来,运城加快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提升和打造“四菜一汤一饼”特色餐饮系列,探索出“景点+美食”“民宿+美食”等多元业态。美景助推美食传播,美食又以独特魅力放缓游客脚步,文旅消费实现“舌尖”与“脚尖”的双向奔赴。
“游客品尝的不仅是菜,还有河东的风土人情和厚重历史。”运城市餐饮住宿行业协会副会长杨金辉介绍,“四菜”中的“黄河”“中条山”“峨嵋岭”“涑水河”是运城重要的地理标志,一汤一饼中的“关公”是忠义仁勇的化身,“舜帝”是中华孝德文化的象征。
地域特色是打造地标美食的根基,历史文化是其灵魂所在,运城还结合互动场景等多方面体验,让游客从舌尖到心间,都能感受河东美食的独特魅力。
“不仅尝到了美味,还了解到很多美食故事,运城值得细细品味。”奔着关帝庙古建而来的上海游客张颖川,意外收获了许多舌尖上的惊喜,“选了舜帝烧饼当伴手礼,用黄河水、太行麦做成的食物,不仅有山水灵气还有当地的人文情怀!”
正是凭借着特色美食与人文古建的双重魅力,去年运城成功跻身全国小众旅游热门目的地行列,今年“五一”,运城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共接待游客233.5万人次,同比增长32.6%,累计经营收入3847.5万元,同比增长39.3%。
千年烟火氤氲,百味人间流转。运城以“四菜一汤一饼”等特色美食为经纬,编织了一张串联山河记忆与市井温情的活态图谱,让游客放慢脚步,记住城市美好。“因吃而动,寻味而游”的美食旅行,又持续激发运城文旅产业新的活力。
提升美食品牌 提高旅游品质
“嗞啦——”鸡块下锅,热油蹦响,一勺米醋淋上,酸香、肉香弥漫开来。在盐湖区星河广场盐韵石饼村・运城名菜楼招牌菜里,“峨嵋岭土鸡”凭借着鲜香嫩滑的独特口感和顾客在线上平台自发的种草推荐,成功跻身“城市必吃榜”,也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一张美食名片。
中午饭点,盐韵石饼村·运城名菜楼,食客排起长队。一桌来自福建的游客,对着桌上的米醋炖峨嵋岭土鸡赞不绝口,“米醋的酸,把土鸡的香全吊了出来,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山西味!”
像这样被运城美食征服的食客不在少数,而这背后,是众多餐饮企业为推广美食品牌所付出的努力。盐韵石饼村、马师水饺、甘美私房菜等多家本土餐饮企业纷纷设立“四菜一汤一饼”展示档口,推出组合套餐,既满足了食客味蕾,也为品牌打响知名度筑牢根基。
想要美食走出一隅、香飘四海,必须在品牌化、产业化上精耕细作。近年来,通过举办节庆、会展及赛事等形式多样的美食交流活动,河东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4月24日,以“传承河东食韵 品味地道匠心”为主题的“四菜一汤一饼”地标美食技能大赛火热开赛。33支代表队132名选手各展绝活,将刀工雕琢、火候掌控、传统与创意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既是一场美食技艺的精彩比拼,更是一次河东美食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让美食充满情怀,而创新则为美食IP的打造注入了永续动力。”运城市商务局市场科科长陈晶磊介绍,运城积极探索“美食+”新路径,去年以来,“美食+非遗”“美食+马拉松”等跨界活动精彩纷呈,丰富了美食文化表达方式,更开拓出城市文旅创新发展之路。在跨界融合的探索之外,本地特色美食活动同样多点发力,夏县夏潮美食广场美食节、永济河鲜文化节、稷山县饼子职业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遍地开花,地方持续擦亮美食品牌。
推进统一标识建设、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开展统一宣传活动……运城在提升“四菜一汤一饼”特色餐饮系列中,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协会助力、企业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通过定标准、保供应、育人才、拓渠道、强宣传、给政策等措施,让品质成为地方美食的核心竞争力。
一道道美食,承载着运城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一场场活动,搭建起美食品牌走向全国的桥梁。
带“活”农副产品 带动地方经济
天蒙蒙亮,运城盐湖区东城“一把抓羊汤”后厨已是热气蒸腾。大铁锅里,羊骨熬煮的浓汤翻滚出乳白色涟漪,而这口锅里熬出的不只是鲜香,更“熬”出了带动一方经济的致富链。
羊汤,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运城人成长,它是工人下工后的慰藉,是学生放学后的期待,是运城人刻进生活的乡愁,如今它也成了游客寻味的向往。从田园到餐桌,新鲜的食材是美食之本。一碗鲜而不膻、香醇不腻的羊汤同样离不开精选的优质鲜羊肉。
在临猗县庙上乡北杜村光明羊场,“咩!咩!”的羊叫声中,31岁的仵雷熟练地为自家的萨福克羊进行定期消毒,动作迅速而专业。“目前,我们场里有30多个羊圈,养了1000多只羊,9家开在景区和城区的羊汤店都争相抢购。”仵雷介绍,关公羊汤对所用羊有着很高的要求,羊吃的都是粮食作物,吃玉米长脂肪,吃豆粕长瘦肉,每天还会让羊充分活动。
依托科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不仅从源头保障了羊肉品质,更推动整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今,这碗关公羊汤已悄然带动数百家规模各异的养殖场,据统计,2024年全市羊出栏量达50.2万只。
一方水土育一方饮食,一方美食又带“活”一方水土。运城“四菜一汤一饼”为纽带,将食材本地化采购与农户、合作社紧密相连,让特色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让农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在永济,素有“黄河鲤鱼之乡”美誉的永济蒲州镇,依托黄河滩涂发展渔业,水产养殖面积6000余亩,年产量1.75万吨;在稷山,舜帝烧饼已发展成完整的产业链。当地小麦加工成面粉,再制成饼子,附加值大幅提升。小小的饼子,让900余户家庭投身其中,带动2000多人就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7万元,全产业链创造产值上亿元……
一道道美食以其独特风味牵动着游客的脚步,将匆匆而过的“流量”转化为深度体验的“留量”。游客们在尽享美味的过程中,又悄然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增量”。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美味,不仅为城乡经济注入了蓬勃活力,更成为运城文商融合的纽带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本报记者周明飞
相关阅读
-
暂无
点击排行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山西(大同)活动启动
- 【智汇山西系列活动掠影】 激活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变量” ——第二届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大赛综述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65次主任会议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舌尖到心间 感受河东魅力 ——运城市提升地标美食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
- 以“立破之道”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
-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外国驻华外交领事机构中国籍雇员管理条例》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文明的力量】 见义勇为“中国好人”周建明:两次跳入冰河 勇救三名少年
- “晋心i”智聊助手上线 在全省率先实现“智能对话+在线办理”一体化政务服务
- 【新数据 新看点】 我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多项指标全国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