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五台山千年时光一山藏

2025-11-06 09:50:00 来源:山西日报
[摘要]五台山,不只是一座山,更是一座文化地标。
  •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卢俊华摄

  • 佛光寺东大殿外景。卢俊华摄

  • 岩山寺金代壁画(局部)。王爱中摄

  • 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樊晶璟摄

  五台山,不只是一座山,更是一座文化地标。
  这里保存着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座台顶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从经典86版《西游记》到全球热销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从春晚舞蹈《千手观音》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慕名而来的游客、学者和艺术家纷纷来到五台山,或在超越时空的宁静里获得启迪,或在古建内外盘桓汲取创作灵感。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走进南茹村,驻足金岗库,细致地观察革命遗迹红色文物,触摸着历史的心跳,理解感受五台山厚重的文化力量。

千古之美——
蔚为大观的古建筑群

  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这些古建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雨,集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于一山,126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散落在五台山的峰顶、山麓、草坡、河畔。
  最著名的当数佛光寺。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团队基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线索,找到佛光寺,通过测绘东大殿的斗拱、梁架结构及唐代墨书题记,确证其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实证中国存在唐代木构建筑,彻底打破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民族危亡之际极大提升了民族自信。
  其实在五台山,还有一座古建比佛光寺早建了75年,它就是我国现存最老的木构建筑——南禅寺。
  尽管南禅寺只是一处村庙,等级无法与佛光寺相比,但二者都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特征,即单体建筑物屋顶坡度平缓,斗拱硕大,柱体粗大,多用板门和直棂窗,整体建筑风格表现为雄伟、阔大、敦厚。
  进入宋代以后,建筑风格趋于柔和华丽。屋顶举折坡度稍有增高,利用杠杆原理,斗拱采用翘昂,支撑屋顶,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屋内多采用彻上明造,就是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看见。洪福寺即是明证。
  金元时期的建筑比宋代更加华丽。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五台山明代古建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组群建筑和主轴对称的宏观效应,个体建筑趋于规范化,而且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或不多用,门用格扇门,屋顶脊上多雕刻吻兽。这一时期,出现显通寺七处九会殿的砖石结构和铜殿的铜结构,建筑类型增多。
  五台山现存的古建中,清代建筑数量最多,相当注意装饰,因多为敕建,带有明显的宫廷建筑色彩。显通寺的大佛殿就用了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
  民国年间,战乱不断。这一时期的普化寺、佑国寺、龙泉寺等古建总体呈现出园林化、生活化、多样化、灵活化的风格。
  有游客感言:走进五台山,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此言不虚。

璀璨国宝——
传统文化的悠扬歌唱者

  踏上五台山的行程,就开启了一趟文化之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和无数石、木、玉、铜等雕刻作品。它们或古朴典雅,或华丽繁复,或简约大方,或细腻入微,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
  且不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的佛光寺东大殿,真实、完整地保存有木构、塑像、绘画及墨迹等多种唐代遗存,也不必说其文殊殿采用的“人字柁架”的构架,是国内所有古代建筑中的孤例,单是偏居五台山北线一隅的岩山寺,就有珍稀的历史文化遗存金代壁画,与永乐宫壁画合称“双壁”。
  岩山寺金代壁画给人第一印象非常震撼,壁画面积达97.98平方米,占到墙壁总面积的72%。其次是内容丰富,涵盖了宋、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水利、航运、音乐、舞蹈、民俗等各个方面,堪称是宋、金时期整个社会的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直观材料。
  金代绘画传世甚少,有署名者更是寥寥无几。
  但岩山寺金代壁画有确切年代,是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用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煌煌巨制。800多年前,王逵面对四壁,决然舍弃惯常的连环画形式,大胆独创,采用满幅构图形式,以一组繁杂的宫廷建筑为中心,配以各种故事情节画面,然后用山水、树石、云岚连结,细部真实,透视准确,远看俨然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型山水画,近瞧却又章回分明。壁画上就有多处使用沥粉堆金装饰,显现金碧辉煌、富丽非凡的效果。这样大面积的工笔重彩画,一丝不苟,找不到起稿与粉本痕迹,而且线条变化多样,无一废笔,令人惊叹。
  细细品味五台山琳琅满目的雕塑和壁画,仿佛在翻阅中国古代艺术史。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塑匠和画匠,当初他们或许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却无意中留下了他们那个时代对美的追求,化为活生生的历史记忆,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与传承,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红色印记——
书写中流砥柱的历史担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雁门关伏击战……这支全民族抗战伊始就打出中国志气的八路军,总部就在五台县南茹村。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正式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翌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等率领八路军总部机关进驻五台山下的南茹村,在这里发布号令并指挥取得了三战三捷的骄人战绩,粉碎了日军“三十天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战场之际,毛泽东主席指示“应以全力部署恒山、五台山、管涔山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普济寺宣告成立。到1938年初,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已经拓展到43个县、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并且在五台山石咀成立了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边区钞票。
  在抗日战争中,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还组建五台山僧人抗日自卫队,开创了我国宗教界抗日的先例,建起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华北第一个模范病室,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党报《抗敌报》。
  1938年,毛泽东主席对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结尾说道,毕业出去以后,无论在前方后方,内线外线,都要努力去创造无数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十年后,毛主席率领中央前委机关一行东渡黄河,横穿忻州,登上五台,跨过巍巍太行,进驻西柏坡,迎接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八十载春秋流转,五台山见证着信仰与传奇。烽火记忆从未褪色,历史还在继续书写,这片红色热土正以永恒的坐标,指引新时代追寻初心的方向,丰厚的精神滋养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王利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