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强党建 兴产业 富百姓 ——汾西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闻

2025-05-21 17:28:25 来源:山西日报
[摘要]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吕梁山深处的太阳山,汾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就热闹起来了:上千名从附近农村赶来的员工成群结队走向车间,运输饲料、肉鸡的车辆进进出出、川流不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吕梁山深处的太阳山,汾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就热闹起来了:上千名从附近农村赶来的员工成群结队走向车间,运输饲料、肉鸡的车辆进进出出、川流不息……汾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肉鸡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及周边县1万多农户实现增收。
  汾西县坚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方百计推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强党建 抓服务
提升群众幸福度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汾西县段村勉励当地干部群众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三年多来,汾西县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感恩奋进,按照“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基地示范+农户共富”发展思路,掀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热潮。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汾西县委以“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为标准,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回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优秀分子中选拔村干部;强化“三个培养”,即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县86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624人,其中致富能手占到90人、返乡人员25人、回乡大学生34人,农村(社区)党支部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脱贫攻坚期间,汾西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9个,搬迁群众2772户8288人,其中金凤社区安置了4个乡镇54个自然村1957户6057人,是临汾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成为一场“重构幸福家园”的接力赛。金凤社区党支部把产业、就业作为保障群众生活的首要任务,投资2500万元实施屋顶光伏项目,社区集体经济年收益190万元,通过收益分红,带动群众增收;通过配套建设帮扶车间、开发小区公益性岗位、县人社局职业技能培训,安置49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介绍青壮年县域外务工1300余人;持续提升生活类服务供给水平,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商超、文化场地、公交等配套齐全。同时,强力推进“五好社区”创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力争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就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抓手。汾西县常态化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3338个,安置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招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认定帮扶车间37家,吸纳就业群众1958人。通过“点对点、人带人”组织化输出,累计向“海底捞”输送务工人员1000余人。县委、县政府全周期服务护航跨省就业,每年春节前后安排专车接送员工。2024年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海底捞”劳务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汾西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获优秀就业服务成果二等奖。

兴产业 育“头雁”
拓宽增收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汾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路径,明确全县重点发展肉鸡全产业链、玉露香梨种植、肉牛养殖、设施蔬菜、食用菌种植五大产业,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汾西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车间,脱毛、净膛、制冷环节已实现自动化操作,原本32名工人操作的净膛作业区现在只需4名工人,日屠宰肉鸡能力达到10万只。
  汾西县肉鸡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县产业集聚区与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及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投资3500万元进行扩能升级改造,获批成立了国家级肉鸡科技小院,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肉鸡标准化养殖、饲料研发加工、屠宰分割、熟食调理品深加工、有机肥加工的全产业链条,“链”上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汾西肉鸡客户遍布全国。
  这几年,汾西玉露香梨“乡土专家”杨菊珍每天忙得团团转。他除负责两个梨园技术指导外,还手把手带出了400多名徒弟。一颗梨富一方人。目前,汾西县玉露香梨挂果面积7000余亩,年产量800万斤,带动3000人致富增收;年产300吨规模的玉露香梨酒厂主体也已建成;同时建成3座千头规模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全县肉牛存栏2万头;建设标准化智能化蔬菜大棚62座,带动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
  在汾西,农民房前屋后“方寸闲地”变成了“增收宝地”。各驻村工作队推进“一队一精品庭院”打造工作,建成精品庭院69个,带动发展庭院经济4969户。僧念镇段村打造“黄土高原废弃旧窑洞生态养殖示范样板”,培育段村味道、四方小院、网红烧烤、青年集市等乡村新业态,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红利。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汾西县委立足乡村人才结构多维重构和人才流动机制创新突破,出台了《优秀乡土人才遴选培养工作方案》,聚焦产业发展所需,把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产业大户、经营能手、手工艺人等纳入人才评价范畴,先后开展职业技能、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130期,培训3800人次;筛选入库乡土人才665人,形成人才与乡村共生共荣新局面。

筑防线 兜好底
织牢保障安全网

  走进汾西县医疗集团,大屏幕上“先诊疗后付费”“检验结果互认”等惠民政策格外醒目。该县率先落实国家医疗保障惠民政策,方便了群众就医。
  防范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汾西县对在省域内就医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后个人负担仍较重的,给予倾斜救助,解了群众燃眉之急,让群众看病负担越来越低。
  汾西县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和巩固衔接信息共享工作闭环机制,做到监测排查全覆盖。探索产业、就业、金融、公益岗等十项帮扶措施,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开发式帮扶,2024年全县未发生致贫返贫现象。段村村民赵文龙家曾是脱贫不稳定户,他和妻子均患病,都属弱劳动力。僧念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鼓励其发展庭院经济、安装屋顶光伏等方式,保障赵文龙一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汾西曾是全省严重的缺水县之一,目前已形成以集中联片为主、单村供水为辅的供水新格局。全县村级水管员均纳入光伏收益村级公益性岗位。全县自来水入户率和规模化供水率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饮水安全达标率100%。
  在汾西,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教育质量大提升。该县精准落实教育保障政策,深化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全县适龄儿童、随迁子女、适龄残疾学生全部入学,重度残疾学生全部落实送教上门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全县无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学生。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中教育三年接续接力,二本B类以上达线率从18%上升到54.3%,达线人数从114人增加到421人,2024年临汾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现场会在汾西召开。
  广袤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汾西县强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探索出水冲式厕所管护、通风改良卫生厕所、水冲式卫生厕所+分散式污水处理三大改厕模式,完成户厕改造3057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全省农村改厕现场培训会在汾西县召开。
  汾西,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侯建兵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